您现在的位置: 渭南教研 三名+建设

三名+建设

以钉钉子精神持续推进全市“三名+”建设和“三支队伍”培训工作走深走实

  作者:姜小卫 发布时间:2024年05月30日 点击数:0 次 字体:

同志们:

“三名+”建设和“三支队伍”培训工作,是我们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战略部署、是我市推进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协同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亮点项目,也是推动教育强市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抓手。项目实施以来,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和广大干部、教师积极响应,踊跃参与,精心建设,积累了丰富的典型经验,涌现了一大批优秀共同体和先进个人,为我们进一步优化项目质量,扩大项目效应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天我们召开共话“三名+”展示交流会,目的就是不断挖掘各县市区各级各类共同体的特色亮点做法,梳理总结创新举措和鲜活经验,互学互鉴共同提升,推动工作进一步深化。

刚才,大家现场观摩了高新区教育文体局渭南中学在推进两项工作中的实践做法和成效,通过宣传片的播放、马根福校长以及袁晓峰局长的发言,我们更加系统地了解了高新区在深入推进两项工作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各县市区优秀共同体代表通过展板展示及论坛交流也向我们分享了各自的风采经验,我的感受是工作扎实、成效显著、特色鲜明,值得各县市区学习借鉴。希望大家能够结合各自实际,互相学习,共同推动“三名+”建设、“三支队伍”培训及各项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下面,我再讲三点意见。

一、县级评估,成效突出

高新区以目标为导向,以制度为保障,以任务为驱动,以管理为抓手,从运行管理、办学条件改善、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培训观摩交流等方面,全方位推动“三名+”建设工作落地落实,建立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强化“三名+”建设工作的考核管理,持续优化“三名+”建设工作环境。建立“报酬激励、成就激励、机会激励”三位一体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名校、名校长、名师的工作积极性。累计建成各级各类“名校+”教育联合体7个、“名校长+”发展共同体6个、“名师+”研修共同体88个,带动高新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临渭区“名校+”教育联合体以“共享融合”为基本理念,构建“合并+合作”“域内+域外”的“2+2”发展模式。通过输出管理制度(校园文化、品质课堂、育人环境)“五个输出”,发挥“名校”示范引领作用。“名校长+”发展共同体以“346”模式构建。3即校长工作室、书记工作室、主任工作室;4即行政负责人、挂牌名校长、兼职助理、成员;6即“六个突出”:突出阵地建设(课题研究、活动展示、分享交流、成果凝练、示范带动)。“名师+”研修共同体探索形成了目标导向、任务驱动、活动引领为基本特征的“1+6+X”共同体管理模式:即明确一个目标、落实6项任务、“X”即多元活动方式,近年来,以“名师”为主导的“名师之约”研讨活动已成为临渭教研的一张名片,全区“三名+”建设工作持续向好,吸引了来自全市各县市区的共同体前往观摩。

华州区构建“学区集团联动、城乡校际联合、资源整合共享、管理协同共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良性发展格局,在全员覆盖的情况下,成立城乡紧密型“名校+”教育集团,实现人财物事管五个统一,通过管理团队轮岗、优师团队交流、课程资源共建和教研成果共享等,全面提升成员校管理内涵和育人品质,生源流失得到有效遏制。先后召开县级“名校+”特色管理工作现场会、论坛交流总结会11次,对在课堂教学改革、课程建设、课后服务等方面取得的成果进行总结推广。先后选拔培养“三级三类骨干”区级285人,市级80人,省级32人,通过“传帮带”等方式,打造业务精、作风好的优秀教师队伍。

华阴市从组建模式、活动开展、考评机制上实施“三创新”行动,切实缩小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办学差距,有效实现教育资源的互通、融通、贯通。采取“县域名校+市域内名校+市域外名校+县域内弱校、新校”“1+1+1+N”模式精心,打造10个“三名+”建设精品模块,各联合体、共同体围绕学校管理、队伍建设、课程改革、特色创建等核心任务,采取专家讲座、专题培训、线上交流、跟岗研训等方式,创新活动载体,强化活动实效,在理念、资源、措施、成果上实现共享,有效加快域内教育教学沟通交流,通过“高频互动、深度交流、学习研讨、内化提升”四步工作法,很好的激发了学校管理、教师教学的创新激情,有力的推进了华阴市教育提档加速、高质量发展。

潼关县持续推进“两纵七横”教育联合体发展模式(两纵即同学段城区学校为一纵队、同学段乡村学校为一纵队的教育联合体,七横即同学段城区学校和乡村学校组建七个1+1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促进城乡横向帮扶,实现活动开展互通及教育资源和教育理念共享。政策上县委、县政府连续三年在教师节表彰大会上对各“名师+”研修共同体予以3000元资金奖励支持,激励“名师+”的研修工作。各级各类共同体围绕“一月一主题”常态化研修活动、“六个一”等主要任务,切实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三年来,共培养“三级三类骨干”省级8人、市级31人、县级112人。

大荔县每学年举办一次专题论坛,总结梳理典型经验;召开一次研讨会,明确各教育集团重点工作和各“名校长+”“名师+”共同体研究方向,细化实施步骤;开展一次综合评估,对优秀的教育集团、共同体进行表彰激励,对不合格的进行通报批评,动态调整;每学年适时组织现场观摩会、经验交流会等,及时总结推广“三名+”建设工作的典型经验和优秀案例,形成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大荔经验”,并先后被中国教育报等中省市媒体专题报道。目前,已构建1个高中教育集团、11个义务教育集团、4个幼儿园教育集团。依托教育集团成立了16个“名校长+”共同体,组建了21个“名师+”、116个“学带+”研修共同体,200余名共同体成员成长为三级三类骨干教师。

澄城县瞄准北京、江苏等教育发展先进地区,与西安高新一中、西安爱知中学等域外名校通过“组团式”“结对式”建立帮扶关系,探索名校访学、“云课堂”共享、学科研讨等新模式,打造了10个域外“名校+”教育联盟体。组建学前、小学、初中三个学段的“教育专家团”入校进行“名师送教下乡”教育服务活动,与“名校+”教育联合体、“名师+”研修共同体联动,把调研、课堂、教研和教师培训相结合,成效显著、反响良好。共建立“名校+”教育联合体市级10个、县级14个,“名校长+”发展共同体市级4个、县级14个,“名师+”研修共同体市级8个、县级40个、校级147个,打破地域、校际、学段、学科等教育壁垒,实现优质教育资源自由流通。

合阳县以创建“三名+”建设品牌县为目标,从完善制度建设、提升活动质量、创新活动形式、强化信息宣传等方面入手,多措并举,守正创新,纵深推进“名校”“名校长”“名师”建设,全县32所中小学、61所公办幼儿园、4300名教师全部纳入“三名+”建设体系中,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组织开展校长论坛、校长示和名师示范课、经验交流、走教送教送培活动等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230余次,不断推动“名”与“+”的融合度、互动度,全县30余名青年教师获得省市教学能手。多篇典型案例在《中国教师报》《教师报》《渭南日报》刊发。

白水县“三名+”基础上,加入了优秀班主任工作室,即“三名一优”,确立了“统筹谋划,问题切入”“碰撞智慧,形成路径”“任务驱动,主题观摩”“典型引领,凸显成效”“考核问效,全面提升”的建设措施,通过“4322”工作思路即围绕“名校+”“名校长+”“名师+”“优秀班主任+”四个方面和“周推进、月展示、期考核”三个推进步骤,聚焦课堂革命和新教育实验两项改革,达到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质量提升两个根本目标。建立“名校+”教育联合体12个,“名校长+”发展共同体11个,“名师+”研修共同体145个。初步形成白水县“三名+”建设工作新模式。多篇实践案例被中国教育学会和陕西日报等媒体录入报道。

蒲城县建立以“名校+”为基准,以“+校”为主体的工作机制,组建20个“名校+”教育联合体,下“+”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全覆盖,通过以强帮弱促提升、精准发力齐推进、集贤纳智破难题等举措,对“+校”进行全方位培养。积极发挥名校长的旗帜引领作用,组建了11个“名校长+”发展共同体,通过专家引领,唤醒校长的成长“渴望”;实践锤炼,挖掘校长的成长“潜能”;开门纳谏,促使校长的成长“反思”,影响和带动更多的校长加快成长的步伐。“名师+”研修共同体围绕“一位名师带领一个团队”的培养模式,通过“一月一主题、一人一话题”等方式,从教学、教研、班务等方面开展定期指导,在实践中达到名师和青年教师双培养和双提升。

富平县19个“名校+”教育联合体分别上加省内外、市内外名校20余所,带领全县135所“+校”成员积极开展各类活动,加强了校级之间的互动交流,优质资源共享等做到了“名”副其实,“+”有其质。12个“名校长+”发展共同体74名校长,积极开展各层面活动,发挥了“名校长”在校长队伍建设中的辐射、引领和示范作用。382个县校两级“名师+”研修共同体实现了教师全员覆盖,研修共同体充分发挥专业性、实践性和引领性,聚焦课堂、重视科研、关注学生、追求质量实效,扎实开展各项工作。两年来,共培养省级教学能手21人,市级教学能手75人,县级“三级三类”骨干体系896人,已成为富平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多篇典型案例被中省媒体专题报道。

韩城市立足城乡二元结构发展现状,突破体制、区域、学段局限,采取“结对帮扶”“示范引领”“协同研修”方式,以打造“联合体”教育新样态、开创“协同式”管理新模式、迈开“共同体”研修新步伐为目标,建立“三名+”优质资源库,实现共同体之间、校园之间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成员的参与度,实现有限物质资源利用效能的最大化。累计建立“名校+”教育联合体31个、“名校长+”发展共同体32个、“名师+”研修共同体135个。

二、正视问题,探索方法

(一)从常态运行上看,分层分类管理力度不强

主要体现在县市区统筹上,部分县市区在推进工作中,抓骨干共同体力度较大,对于部分县校级薄弱共同体的指导和帮扶力度较弱,不能很好的分层分类去管理,导致部分共同体存在对周期培养目标确定、年度工作计划制定、成员成长帮扶计划、个人周期学习计划的确定及考评细则的制定等方面之间的逻辑关系混乱,缺乏系统思考,不能很好落实工作,付出不少,但收获不多。

(二)从融合发展上看,县级层面引导力度不强

体现在全市范围内类似于临渭区以“名师”为主导的“名师之约”研讨活动、富平县教育智慧分享论坛等区域间特色交流项目较少,个别县市区的区域交流活动参与范围较小,不能产生辐射带动作用。区域交流是促进全市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快速发展的有力推手,各县市区要将三项工作相融相通,互促共进,强化活动设计,实现区域内各共同体交流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三)从成果展示来看,总结凝练存在短板

体现在全市各种交流研修活动络绎不绝,截至目前,全市共开展各项研修活动22000余次,相关交流活动新闻在各级各类软件媒体平台共发表两万余条,但从宣传整体来分析,多以活动开展为主,缺少经验性新闻推送,在中省市媒体发表经验性新闻只有百余次。主要原因是部分共同体在思想观念上存在一定偏差,对梳理总结提炼重视不够,没有意识到总结凝练是“三名+”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工作内涵发展的重要途径,不注重收集经验素材,打造典型特色做法。

三、持续推进,走深走实

一是要不断完善运行机制。各县市区要不断完善常态化、长效化运行机制,要把薄弱型共同体向成熟型共同体培养,要把成熟型共同体向骨干型共同体培养,要把骨干共同体向典型共同体培养,要把典型共同体培养成县域内、市域内优质共同体,不能单一的抓一类,要全面发展,共同提高。要发挥好市、县、校各级共同体的影响力,促进融合发展。各县市区及学校要为各共同体活动的开展提供保障,合理解决教师的工作和学习矛盾问题,要支持鼓励多举办活动,围绕教育管理、资源建设、教学研究、师资建设等主题,开展县域内交流研讨活动,各级各类共同体更要开展常态化交流。各县市区要为交流提供资金保障,让大家没有后顾之忧,进一步激发参与工作的热情。

二是做好成效评估工作。截至目前,各县市区均已完成县级自查,我们能从自查报告中看到深入推进“三名+”建设工作以来,各县市区总结了好的思路,打造了特色亮点,产生了较为突出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为确保全市成效评估的顺利开展,原计划的市级成效评估推迟到10月,希望大家对照自查问题,尽快整改补缺。要建立台账,分类管理,长期整改问题怎么解决、短期整改问题怎么落实。要进一步明晰目标任务、细化工作措施,积极配合市级评估组完成市级评估,市级评估将从管理创新、教育教学质量、教科研联动、特色办学、办学成效等方面,对“三名+”建设水平进行“捆绑式”评价考核。要将学生、家长与老百姓满意度,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尺。评估结果将作为年底考核、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

三是持续扩大宣传影响。要打造品牌效应,以高度的研究意识、系统意识、成果意识、推广意识对区域内“三名+”建设成果进行总结提炼,形成标志性成果,放大品牌效应,加快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格局。要不断加大工作宣传力度,创新方式方法,把提炼出的经验做法、典型案例和工作成效,在主流媒体和各类新媒体上积极发声,最大限度发挥宣传效能。要扩大社会影响,注重引导社会各界和广大学生家长关注、了解更多“三名+”建设工作的进展情况,凝聚社会共识,积极营造支持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良好环境。

四是全面统筹全年工作。临近教育强市建设收官,各县市区要对照年初和三年以来确定的工作计划,对标对表,对尚未完成和尚未启动的工作全面梳理,查缺补漏,加快推进。如各级各类共同体的“一月一主题”常态研修要按照计划有序进行,“渭南云课堂”建设要不断提升指导性和实效性2023年的市级“名校+”“名师+”共同体的申报培养工作要扎实细致,还有我们的典型宣传一定要形成浓厚氛围等。希望各县市区领导、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协同推进工作走深走实。

五是持续做好全员培训。各县(市、区)教育局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校园长、教师专业标准为依据,持续扎实做好“三支队伍”全员培训提升。要把弘扬新时代教育家精神,坚定“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抱负,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激励廉洁从教作为“三支队伍”培训提升的第一课,落实落细,贯穿整个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要把解决教师课堂教学实践问题作为中心思想,把教育修养、教学业务水平、课堂教学创新能力、教学科研能力的提升作为培训重点,提升全市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同志们,回顾过去,我们成绩斐然,展望未来,我们重任在肩!让我们把握住仅有的时间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倾情付出,高质量推进“三名+”建设、“三支队伍”全员培训工作确保三年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市做出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编辑:jks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