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渭南教研 教学研究

教学研究

基于文体视角下小学民间故事阅读教学的策略

  作者:临渭区北塘实验小学 刘贤 发布时间:2024年07月05日 点击数:0 次 字体:

文体就是文章的体裁,即文章在结构形式和语言表达上所呈现的具体形式或类别。文体视角,指的是从文体意识的角度研究语文阅读教学。民间故事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虚构内容的口头文学作品,是题材广泛而又充满幻想的叙事体故事。我结合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民间故事”的教学实践,浅谈基于文体视角下小学民间故事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关注要素,设计活动

统编教科书按照双线组元的结构设计,单元导语中的语文要素提示的是本单元教学目标。本单元选编了《猎人海力布》和《牛郎织女》两个民间故事,根据篇幅和教学需要《牛郎织女》分成了两部分,《猎人海力布》和《牛郎织女(一)》为精读课文,《牛郎织女(二)》为略读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这是在中年级“详细复述”“简要复述”的基础上提出的进一步要求,旨在让学生把故事讲得更生动,更有吸引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丰富的想象力。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提取主要信息,缩写故事”,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摘录、删减、改写、概括等方法简要地介绍故事,完成《猎人海力布》或其他民间故事的缩写。

明确了语文要素,教学中我按照本单元语文要素的要求,基于文体视角,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体会民间故事的特点。

二、厘清情节,创造复述

民间故事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故事情节生动有趣,而小学生天真烂漫,有一定的语言积累,他们对生动曲折的情节趣味盎然,而想象和创编故事也符合他们的阅读心理。学生通过复述故事,能更加深刻领悟经典人物的形象,也能增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从传承的角度来讲,我们将学生置于“讲述者”的位置,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能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并实现传统民间文化在学生身上的传承。因此,我们在教学民间故事时,要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复述故事的能力。

1.厘清故事结构和主要情节

创造性地复述故事,是学生在复述故事的基础上,能加上自己的想象,把故事讲述得更精彩。教学时,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理清故事结构和主要情节,以便学生以此为抓手,凭借丰富的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来讲述故事。如教学《猎人海力布》一课,当学生知道了课文写了海力布的哪几件事后,我启发学生说说海力布“救白蛇得到宝石”和“救乡亲变作石头”这两个故事之间的关系。说说故事之间是如何推进的。引导学生发现:前一个故事埋下的伏笔,在后一个故事的发展中一步步地呈现出来。在复述课文时,我们一起回忆以前学过的复述课文的方法,如,借助表格、示意图梳理故事内容,按顺序复述,不遗漏重要情节;遇到人物的对话,可以从直接言语转化为间接引语。

接着结合已经梳理出的两个故事“海力布救白蛇得到宝石”和“救乡亲变作石头”,组织学生讨论:哪些关键信息不能遗漏?通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猎人海力布热心助人——白蛇得到宝石——使用宝石的禁忌——海力布听到灾难降临的消息——劝乡亲搬家——救乡亲变作石头,这些情节都不能遗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练习讲故事,在记忆、讲述的过程中,进一步熟悉故事内容,为创造性复述故事做准备。

2.变换角色,创造性复述故事

海力布无法劝说乡亲离开,说出实情后变成石头是故事的重点。为了丰富学生讲故事的经验,学习创造性复述,我结合课后第二题,让学生变换角色以海力布或乡亲们的口吻来讲故事。
  我先引导学生理清海力布劝说乡亲的两个过程从“劝搬家”到“说实情”。再指导学生转换角色,分别站在海力布和乡亲们的角度展开想象,体会面对洪水即将侵袭,海力布和乡亲们之间的矛盾冲突。让学生先自选一个角度练习,然后集中展示,我相机点拨。如,学生以海力布的口吻劝说乡亲们时,一开始,只能原文复述,不能具体展开,我引导学生抓住海力布“劝搬家”时的三个词进行引导,在“急忙、焦急、急得掉下了眼泪”背后,海力布究竟怎么想的?作为知情人,你就是海力布,你打算怎样劝说不知情的乡亲们?看到乡亲们不愿离开,你的想法、语言还可能有什么具体的变化?最后你是怎么决定说出实情的。通过问题引导,帮助学生打开思路。
  学生以乡亲们的口吻讲述时,我引导学生思考:忽然听到要搬家,要离开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会怎么想,怎么说?听到海力布说出实情,忽然看到他变成石头,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在此基础上,再以乡亲们的口吻讲述故事、丰富体验。让学生充分交流、讨论、展示,体会创造性地讲民间故事的乐趣。
  三、提取信息,缩写故事
  缩写故事是把较长的故事缩写成简短的故事,这就要求学生要掌握缩写的基本方法,这样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概括能力。教材列举了缩写的基本方法:一是摘录、删减,在保持原意不变的前提下,分析删、留的内容,突出原文要点;二是概括、改写,可以长句缩为短句,几句合并一句,描写改成概述,使表达更简练。课堂上,我分别以《猎人海力布》和《牛郎织女》为例,让学生提取主要信息,练习缩写故事。然后出示缩写的具体要求以及评价标准,让学生明确缩写后的故事要符合故事完整、情节连贯、语句通顺的基本要求。

缩写故事既拓宽了学生的阅读思维,训练学生的篇章结构意识,更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适度拓展,群文阅读

民间文学作品在统编教材中涉及的篇幅较少。如果孤零零地进行一篇又一篇的阅读教学,就很难形成学生系统的知识结构。有限的作品,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因而,我和我们班学生一起进行了群文阅读实践。我们尝试“以一定议题为依托,以粗读略读为主法,以分享感悟为核心,以探索发现为乐趣”的群文阅读,最大限度地解放与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我从民间故事的”群体”中提取一批新颖有趣能够引发学生思考,链接以往语文学习,让学生有话可说的话题。比如,故事中两代人之 间的人物关系如何?几对青年男女之间爱情有何相似?神仙(织女、嫦娥、化蝶后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蛇仙)的生活好还是人间生活更快乐?为何故事里的爱情大多是凄美的?有时还引入与这些故事相关的古代诗文、戏曲、歌赋。

教学《牛郎织女》一课,我先让学生对其余三个经典的民间爱情故事,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做一定的了解,然后引导学生谈谈这些民间故事的相似之处,可以抓人物形象谈,可以抓故事表达的主题,也可以抓故事的结局谈,通过这样的交流,学生对民间故事的一些特点做了简单的梳理。这样,我们课前制定的教学目标,即借《牛郎织女》这一课,让学生了解民间故事的特点,也达成了。

总之,从“一篇”到“一群”,群文阅读的教学价值绝不止是课堂阅读形式的革新,它的内涵也不限于阅读文本进入“课堂”后的简单叠加,它的背后,是教师对语文阅读教学独到而深刻的理解。学生会在比较中读懂民间故事,领悟民族文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编辑:jks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