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渭南教研 教学研究

教学研究

三读诗歌,让阅读更有深度 ---《石壕吏》教学案例

  作者:合阳县教学研究室 李亚莉 发布时间:2024年07月05日 点击数:0 次 字体:

一、教材分析

《石壕吏》作为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众多经典诗作中的一篇,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首诗以其生动的叙述,将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在夜间捉人的场景鲜活地呈现出来。它犹如一部微缩的历史纪录片,深刻地反映出安史之乱这个特定历史时期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沉重痛苦与巨大灾难。

诗歌的语言高度精炼,用简洁而有力的词句勾勒出一个个生动的场景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其情节的展开犹如戏剧般扣人心弦,从官吏的蛮横到百姓的无奈与痛苦,都刻画得入木三分。

本节课设置三个任务:·读懂故事,演·揣摩人物,辨·感悟情怀三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梳理诗歌情节,明晰故事的发展脉络;鼓励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切实体会官吏的蛮横、老妇的无奈等不同人物的特点,从而更加细腻地揣摩人物心理;引导学生辨析诗歌所传达出的对百姓苦难的同情、对社会现实的批判等复杂情怀,进而提升学生对诗歌主题的感悟能力,使学生能深刻体会到杜甫诗作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以及这种情怀在诗歌创作中的深刻体现,最终让学生在诗歌学习中获得知识的增长与情感的熏陶。

二、学情分析

经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阅读和理解能力对于诗歌的基本结构、韵律等方面有了一定的认识,也能够运用一些常见的方法来解读诗歌的含义。在理解古诗中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复杂的情感方面,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对于安史之乱这样的历史背景知识,了解可能较为有限,需要在教学中进行详细的补充和引导,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所处的时代背景对其内容和情感表达的影响。学生对于通过演读这种形式来深入体会人物形象和情感会感到新鲜和有趣,但具体的操作和技巧可能需要教师给予详细的指导和示范。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引入真实情境:学校即将举办艺术节,班级需要编排石壕吏课本剧参与其中,请大家群策群力,一起完成新鲜而情景化的任务立刻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排演课本剧要忠实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和精神内涵,深入分析角色的性格特点情感,让演员准确把握并生动演绎我们学过的诗歌中有哪些适合改编成课本剧呢?”学生开动脑筋,回忆起之前学过的诗歌。在提示下,有学生提出了《石壕吏》,认为其情节丰富、人物形象鲜明,非常适合改编成课本剧。教师对学生的想法表示肯定和鼓励,从而正式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石壕吏》。

这种任务驱动的情境导入方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学生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带着明确的任务和目标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为后续的教学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任务一:·读懂故事

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踊跃地分享自己在字音、节奏、诗意和内容概括等方面的收获。

1.对于字音方面,有学生指出“妪”“戍”等字的正确读音,教师给予肯定并强调一些容易读错的字音,如“咽”在不同语境中的读音差异。

2.在节奏方面,学生们尝试划分诗歌的节奏,教师通过示范朗读,讲解节奏划分的依据和原则,让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如何把握诗歌的节奏。

3.在诗意方面,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对诗句含义的理解,教师适时地进行相机点拨。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词句,如“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教师通过解释、举例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所表达的含义。

4.在内容概括方面,学生们经过讨论和交流,能够概括出诗歌主要讲述了石壕吏夜间捉人,老妪被迫应役的故事。教师对学生的概括进行总结和完善,让学生对诗歌的主要内容有了更为准确和全面的认识。

环节设置目的通过这个环节,学生们不仅更加准确地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知识,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中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师的适时点拨和引导,更是帮助学生突破了一些难点和疑点,加深了他们对诗歌的理解。

(三)任务二:演·揣摩人物

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提问:“官吏和老妪之间的对立和矛盾点在哪里?”

预设:学生们经过思考和讨论,指出官吏的强横与老妪的无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官吏可能会说的“怒”的问句,如“你们家为什么没有男人出来应役?”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剧情的发展和紧张氛围。

2.组织学生探讨官吏和老妪对话的语气语调。

同桌间开始进行演读并添加动作神态。教师在教室里巡视,观察学生的表现并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建议。对于官吏的语气,教师提示要表现出威严和蛮横;对于老妪的语气,要表现出无奈和悲苦。在动作神态方面,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和创造力,通过一些细微的动作和表情来更好地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环节设置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积极投入,认真揣摩人物的心理和情感,不断调整自己的演读方式。有些学生通过提高音量和加快语速来表现官吏的凶狠,有些学生则通过颤抖的声音和佝偻的身体来表现老妪的可怜。通过演读,学生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人物形象的鲜明和情感的复杂。

(四)任务三:辨·感悟情怀

1.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闻泣幽咽”中是谁在哭泣

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有的认为是老妪在哭泣,有的认为是儿媳在哭泣,还有的认为是整个家庭都在哭泣。

肯定学生的各种观点,然后引导学生认识到不仅仅是这一家人,更是整个时代的百姓都在受苦。

2.组织学生探讨诗人为什么不挺身而出的原因

引导学生从诗人的身份、处境、思想等方面进行思考和分析。

学生回答:有的认为诗人可能自身难保,无法直接干预;有的学生认为诗人是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悲愤和对百姓的同情;还有的学生认为诗人是想用一种更深刻的方式来揭示社会的黑暗和不公。

环节设置目的引导学生辩读诗人情怀,并进行归纳总结:诗人此时内心苦闷矛盾,却又无可奈何:一方面,诗人目睹了官吏的蛮横凶狠,非常同情这一家人但是另一方面,他期望着唐军能早日平息叛乱,国家安定,百姓安居。所以,官吏抓丁又是合乎情理的。引导学生深刻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五)总结

教师强调《石壕吏》的重要意义和价值。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关注和学习古代文学作品,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智慧,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同时培养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与热爱,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深刻的思考去理解和感受古代文学作品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教后反思:

选择这种教学情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通过编排课本剧的任务形式,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更深入地参与到诗歌的学习中。这种形式不仅让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和富有挑战性,也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二是演读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和情感,使抽象的诗歌变得生动具体。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表演,他们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从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三是通过深入探讨和辨析,能够引导学生思考诗歌背后的深刻意义和诗人的复杂情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情感体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较高,对人物形象和情感的理解较为准确,但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人情怀方面还可以进一步加强。例如,可以提供更多的诗人作品和相关资料,让学生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提供更多的背景资料和思考角度,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编辑:jks 【打印文章】